业务指导:佛山市禅城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

佛山市禅城区陶瓷行业协会

协会资讯 协会公告 普查数据平台 协会党建 协会荣誉 慈善公益 政府政策 法律咨询 协会会员

鼓励陶瓷企业用“紧日子”换取“好日子”

  近日,《学习时报》发表《用“紧日子”换取“好日子”》一文,深刻阐述了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。这一思想对于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陶瓷产业尤为适用。中国陶瓷企业应当深刻领会“紧日子”与“好日子”的辩证关系,通过主动过“紧日子”的方式,换取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“好日子”。 

  “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。”这一论断在陶瓷行业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。作为传统制造业的代表,陶瓷产业正面临能源成本上升、环保要求提高、市场竞争加剧的多重挑战。过去那种依靠资源投入、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。唯有树立过“紧日子”的思想,从精细化管理中要效益,从节约集约中求发展,才能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中赢得主动。 

  花每一分钱、办每一件事,首先应当问问是否有利于发展——这应当成为陶瓷企业的经营准则。在福建德化,一些陶瓷企业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了显著效益提升。他们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,对原材料采购、生产流程、能源消耗、库存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成本控制,仅通过优化窑炉烧成曲线一项,就能降低能耗15%以上。这种“斤斤计较”的管理方式,正是过“紧日子”的具体实践,最终换来的是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和市场占有率的扩大。 

  “足国之道,节用裕民”。对企业而言,“节用”是为了“裕企”。广东佛山某陶瓷集团通过推行循环经济模式,将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、废水、废气进行资源化利用,年处理废瓷片约20万吨,废水回用率达到95%以上,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,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。这种将节约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,既体现了社会责任担当,也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。 

  陶瓷企业过“紧日子”,不是简单地削减开支、压缩成本,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、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,实现资源更高效利用和价值更大化创造。西部某陶瓷产区的陶瓷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,构建智慧工厂,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资源的优化配置,使产品不良率降低30%,生产效率提高25%。这种以技术创新驱动的“紧日子”,带来的将是企业长期发展的“好日子”。 

  当前,陶瓷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。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、个性化,市场竞争从价格竞争转向品质、品牌和服务的综合竞争。在这种背景下,陶瓷企业更需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,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研发创新、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上,通过过研发投入的“紧日子”、质量管控的“紧日子”、管理费用的“紧日子”,换取产品附加值的“好日子”、市场声誉的“好日子”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“好日子”。 

  陶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,也是传统制造业的典型代表。在新时代背景下,陶瓷企业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,不仅具有经济意义,更具有文化价值。通过主动过“紧日子”,陶瓷企业将能够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的转变,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创造的升级,从产品输出向品牌价值的飞跃,最终迎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“好日子”。 

  “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”陶瓷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不会一帆风顺,但只要我们坚持用“紧日子”换取“好日子”的发展理念,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,必将在挑战中抓住机遇,在压力中激发动力,推动中国陶瓷产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。

(禅城陶瓷协会党支部  供稿)


佛山市禅城区陶瓷行业协会 佛山市禅城区陶瓷行业协会

×
消费维权服务站